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外医学研究》 > 2019年第19期
编号:13419697
中风后痉挛的治疗及影像学研究进展(2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9年7月5日 《中外医学研究》 2019年第19期
     2 痉挛的中枢机制

    卒中后痉挛(post-strokespasticity,PSS)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,发生机制十分复杂。其中半球间竞争模型认为,健康人双侧半球之间存在相互抑制和竞争以保持平衡,而这种平衡在卒中后被打破,从而导致痉挛[18]。近年来有学者提出“双向平衡”恢复模型(Bimodal balance-recovery model),该模型将半球间平衡与结构保留完整度(如运动区、皮质脊髓束)联系起来,由结构保留完整度的高低决定了神经调控的策略[19]。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,为进一步探索中风后痉挛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影像学支持。

    2.1 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像学研究

    VBM和DTI可显示脑梗死后的结构改变。VBM是一种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,可以定量检测出脑灰质、白质密度及体积的变化,从而显示常规MRI检查无法显示的脑组织结构改变[20]。Gauthier等[21]将慢性卒中患者分为强制运动疗法组和常规对照组,结果发现强制性运动组双侧大脑感觉运动区和海马的灰质大量增加,且增加幅度与运动功能改善显著相关。Kraemer等[22]对10例大脑中动脉区域首次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,中风后不仅靠近病灶的脑区存在损伤 ......
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,全文长 4779 字符